位于周至县楼观镇的大秦寺塔,造型古朴大方、气势恢宏,与背后苍郁巍峨的秦岭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画卷。千百年来,大秦寺塔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融合,也成为千年古县周至“开放包容”的历史写照。
周至县南依秦岭,北濒渭水,襟山带河,因“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得名,自古素有“金周至”之美誉。近年来,周至县立足县域实际,以文化为舟、以生态为帆、以产业为桨,在把握时代大势中找准外宣工作着力点,守正创新、顺势而为,积极推动对外宣传模式创新发展,在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在山清水秀、物种丰富的良好生态中,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中,探索出一条跳出县域、走向世界的传播路径。
坚持文化赋能
拓宽开放交流新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对外开放交流中,文化能够跨越国界、沟通心灵,搭建起彼此理解与尊重的桥梁。正是这一理念,激励着周至县不断拓宽国际传播的新渠道。
纪录片《外国人遇上秦腔》截图。周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3年,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埃及小伙刘正曦和俄罗斯诗人唐曦兰为了探究秦腔的魅力,不远千里来到周至县拜师学艺,在县剧团老师的指导下,沉浸式体验了从场下准备到场上表演的全过程。外国友人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奇妙经历,迅速产生了化学反应。这部名为《新时代,我在中国丨当外国人遇上秦腔》的纪录片一经推出,就迅速传遍网络,在全球累计浏览量超1亿次。
周至县自古被称为“秦腔戏窝窝”,从明代的张家班到清代的华庆班、民国时期的三星社、俊兴社,再到1953年成立的周至县剧团,周至有着深厚的秦腔艺术文化底蕴和浓厚的秦腔艺术氛围。进入新时期,周至县在发展中唱响“新秦腔”,成功创建“秦岭·秦人·秦声”乡村戏曲大舞台品牌,举办系列文旅推介活动,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从台胞探访起良“古法造纸”的匠心传承到中亚留学生感受非遗剪纸的东方神韵,以及赵公明财神文化论坛,周至县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把“钥匙”,持续向世界传递文化的无尽魅力,成为周至县联通世界的无形桥梁。
厚植生态底色
擦亮国际传播新招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放眼人类文明赓续前行,强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生态环境议题天然地超越国界,具有国际传播属性,周至作为西安市的主要水源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提供了丰富素材。
活泼调皮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羚牛、美丽优雅的朱鹮、圆滚滚的熊猫……来自加蓬、加纳、马里、尼加拉瓜等国家的驻华大使夫人走进位于周至县的秦岭四宝科学公园,感受自然之美与“秦岭精灵”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中国向世界传递友谊的使者,熊猫体现了中国对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的理念,也展示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友好形象。在周至,这里有全球唯一一只被圈养起来的棕色熊猫——“七仔”,亲切地与它打招呼。与别的熊猫不同,“七仔”从小就拥“巧克力色”的毛发,凭借着独一无二、憨厚老实的模样,赢得了海内外朋友的喜爱,也成为了周至县走向国际的一张“名片”。
依托秦岭丰富的生态资源,周至县以“源来周至·多来多福”为主题,叫响“看熊猫 来周至”文旅口号,打造“诗画秦岭的四季剧场”,从黑河国家森林公园的烟雨朦胧,到秦岭国家植物园的万紫千红;从秋日红叶似火的壮美景观,到冬日水街灯火如虹的繁华夜景,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走进周至、走近秦岭、走向自然,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帮助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理解中国。
深耕地域特色
激活对外宣传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讲好周至故事,周至县坚持以小切口展现大图景、小故事讲述大道理,深挖“独特性”资源,让地域禀赋成为国际传播的源头活水。
岁末年初,在西安三秦果业有限公司仓库,刚刚送走了销往马来西亚的22吨猕猴桃,工人们又马不停蹄投入到新的出口生产线中。作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县,目前周至县猕猴桃已出口到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等26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当地最早“走出去”的企业,西安三秦果业有限公司通过定制化种植完成了3000亩优质猕猴桃基地的欧盟认证,出口业务量稳定在40吨左右。
驻华大使夫人走进田间地头采摘周至县猕猴桃。周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与此同时,“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陕西中心”落户周至县,使得周至县猕猴桃产业从科技研发到国际合作交流都能搭载国家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推动猕猴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合作交流。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一方特色成就一方产业。周至县是世界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之一,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历经40余年发展,种植面积43.2万亩,年产鲜果59万吨,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全县有32万群众嵌入猕猴桃产业链条。依托完善的产业链条、政策体系和区位优势,周至县铺就土特产“卖全球”的畅通之路,让世界共享“周至味道”。
依托涉外资源
讲好对外宣传新故事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传播格局和国际话语场面临深刻调整,呈现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对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涉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周至县“借力打力”,强化统筹协调,在联合联动赋能上聚合力,积极对接国际在线、中国网、陕西国际传播中心、西安国际传播中心等涉外媒体,通过提供适合的素材和内容,由媒体进行后期制作,借船“出海”开展传播。同时,鼓励外国友人和海外侨胞走进周至县体验非遗与自然生态,通过自发传播形成“以侨为桥”的涟漪效应。
与此同时,借力重大活动与策划特色“轻量型”活动相结合,举办“丝路启新程 寻美在周至”驻华大使夫人周至行主题活动、“丝路有约 缘聚西安”第二届驻华大使夫人西安行暨“看熊猫 来周至”——周至文化和旅游资源推介会、全国广电融媒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实践”主题调研行周至专场活动等交流活动,积极嵌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框架,在更广阔舞台上发出声音。
迈进新征程、阔步新时代。周至县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开放胸怀,将“开放包容”精气神注入新时代国际传播实践,让县域发展跃出地理疆界,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充满泥土芬芳与创新活力的县域智慧,在文明互鉴的长卷中留下独特印记。